【师资风采 第2期】学承师风 教研相长

时间:2012-02-07

【人物名片】周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任教于yobo体育全站app下载。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数据质量诊断、中国经济问题的数量化分析研究。目前,已在《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多篇;出版学术著作一本;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约采周建老师可谓打了个“短平快”。中午笔者刚把邀请采访的电子邮件发出,不到半小时就接到周老师的电话,着实意外。电话另一头传来周老师洪亮的声音:“今天下午就可以接受采访!”当笔者怀着几分犹豫:“您是否需要准备一下?”“不用,这样才最真实。”周老师爽快地回答。

访谈中,周老师不拘一格、侃侃而谈,明快的语调里蕴含着蓬勃的思想张力,一言一行都流露出一位学者的坦荡与率真。

 

高山仰止,行胜于言

说起求学历程,周老师提到最多的是博士生导师李子奈教授。“李子奈老师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周老师满腔的敬重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国内计量经济学领域,李子奈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而周老师师从于他进入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则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我都没有特别想学某一专业,感觉学什么都可以。最后决定报考计量经济学也并非是因为我懂这个专业或是感兴趣,完全是因为李子奈教授。”周老师回忆道。

原来早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硕士期间,周老师就常听周围老师、博士生谈论李子奈教授,大家一致评价他是清华大学最勤奋的人。那时周老师与这位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尚未相识,当时他想不仅是清华的老师和学生这样评价李老师,甚至没有与他一起工作的人都能给出这样的评价,可见李老师是何等的勤奋。硕士学习临近毕业,周老师想换个环境继续深造,但却不知从何选择。这时他恰好在清华计量经济学的招生简章中看到“李子奈”三个字,于是当即就决定要跟随这位仰慕已久的教授学习,而他身边的很多朋友则都劝他选择其他专业,因为计量经济学不仅难学,而且毕业门槛又高,很多学生不能按时毕业。面对朋友们的劝告周老师并没太在意,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再难也要跟着李老师做研究”。

今天看来,周老师当年的选择既是偶然也有必然。从偶然踏上计量经济学道路,到最终在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有所建树,都与他那骨子里的执着和坚持有关。

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周建老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李子奈老师的学生。“跟随导师学习的时间越久,越被他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和正直谦和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多年来,周建老师对李子奈老师的敬仰之情丝毫不减,“教导一个人往往不需要太多严格的要求,言教不如身教,行胜于言,关键是老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时我在李老师身上看到的一大特点。”李子奈教授已经60多岁了,但依然十分好学,成果不断。他的一位学生就曾在论文感谢中写道:每当学习到深夜从助教办公室里出来,总会看到导师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学习时的困倦顿时一扫而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他的学生自己常常会感到惭愧,有很多地方做得还不好,因此在学习、研究时更不敢有丝毫懈怠。”周老师十分感慨地说。这份对导师深厚的仰慕之情,成为了周老师不断攀登学术高峰的动力。

采访时周老师几乎没提到学习、研究中的困难,反而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学有所成,言语间都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也许正是源于这份率真和乐观,那些重重困阻也变成了前行的阶梯。这不正是对“行胜于言”的最好诠释么。

 

找准方向,贵在坚持

说到如何做研究,周老师的感触很深,他认为研究方向和选题非常重要。周老师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前沿问题“数据质量诊断”,虽然面临的研究难度很大,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在博士学习期间逐步找准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毕业不久就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与导师合作的论文《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结构变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实证》,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诊断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现在的主要研究很多是基于博士期间的基础工作,把这部分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周老师总结道。

目前,周老师主要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数据质量分析和中国问题的数量化分析。他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在《经济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同时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每天周老师都会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做研究,经常看到学生来找他讨论问题。办公室的书橱里挤满了大大小小各类学术书籍,就连办公桌也被小山高的书本占据。

那如何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呢?周老师认为首先是确定研究问题。他强调,同学们在博士生学习期间,必须选择具有先进性水平,非常前沿、重要,有一定难度,而且可以持续不断探索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未来几十年可以持续不断地耕耘。“同学们要慎重对待毕业论文选题,随意选择或从书本上选择都不合适。”他建议同学们要与经验特别丰富的老师或导师来共同协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研究方向确定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做研究。为此,周老师还特别指出:“一些博士生毕业后就搁置或是放弃了在校期间的研究工作,非常可惜。”因为同学们在学习时期间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到工作岗位后只需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很快会有更大的发展。反之,搁置或放弃原有研究,再想重新开始,就越发的困难了。

作为一名本土教师中的优秀代表,结合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战略方针,周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国际、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接轨与融合。他认为目前经济学科要发展,一定要坚持国际、国内两条腿走路。以前我国的经济学普遍偏文,重视思辨导致科学性强调得不够,而国外更多是希望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来进行研究。虽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多地偏向数学,但也包括了国情和政策,因此二者都不可偏废。随着近年来yobo体育全站app下载成建制、大批量地引进海归博士,不断引入国际前沿理论与方法。同时,学院还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举办seminar、workshop等各类学术会议,逐步建立起一个学术交流、汇聚智慧的平台。周老师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比自己看论文的维度要广,更能加深学习。

 

严肃活泼,相得益彰

深蒙好导师之惠,周建老师对教书育人的意义也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因此在日常教学和学生培养方面他也做得格外的认真负责。

周老师的课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课堂上教学气氛十分活跃,这与他提倡开放式讨论有关。“能明白我的意思吗?”是周老师上课的口头禅,每当讲完一个新的知识点,他都会立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如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及时提出,就在周老师反复的确认中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跟着集中了不少。“在课堂,我鼓励学生讨论;在课外,我也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因为在轻松活泼的师生互动交流中,可以更好地把书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摆脱那种简单、狭隘、生硬的学习方式。”从这次学院首推本科生导师项目就可以看出周建老师对学生培养工作的热爱,他一人带了15位学生,是学院带学生最多的一位导师。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周老师也总结了不少心得体会,他尤其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还将其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有想法,在对待问题时,他非常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并且能够有原因和逻辑支撑,“思考错了比没思考的危害性要小得多。”第二个阶段是要有行动,周老师指出对待问题不仅要有批判、质疑精神,更要有建设性意见,并付诸行动。最后就是能够举一反三,“每当学生想得比我多,我就非常高兴。”周老师笑着说道。

周老师平时与学生相处热情、轻松,不过也有严肃的一面,尤其是在对待原则性问题时,格外严谨认真。现在,在媒体上曝光了不少师生矛盾,其中很多是由学术成果署名问题引发。周老师认为作为老师首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鉴于此,他还专门效仿自己导师的做法,与博士生们约法三章:第一,老师做了非常重要的实质性工作。即由老师提出研究问题,与学生做了很重要的讨论工作,并且最终由老师定稿的成果老师属第一作者。第二,学生承担了主要工作,并对论文定稿。老师参与了研究和讨论分析工作,属第二作者。第三,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老师没有做工作或只是帮助审阅、指导论文时,老师不署名。有了约法三章,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自然受到了约束。

采访临近结束,一位学生来找周老师答疑,周老师又忘我得投入到新一轮的讨论中。

 

【采访札记】预计一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中延长到了两个半小时,远远超出了原计划采访时间,整个采访过程中周老师热情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不光是细细讲述事情始末,还从中扩展了很多他对校园文化建设、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思考,周老师的拳拳之心 赤子之怀令人敬佩。今年重阳节学院宴请离退休教职工,一位老教授特别提到:“周建为人真诚,做事踏实,一定要代我跟他问好。”